">
  一項針對數十萬醫學類專業畢業生的改革正在全國鋪開:今後所有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必須中古萬利多接受為期3年的規範化培訓,培訓結束後參加統一考試,考試合格才可以從事醫生工作。
  此項改革的推動有望從整體上提高全國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基層醫生也有望得到高水平的培訓,緩解人才不足的難題。從長遠看,也有利於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按照規劃目標租製冰機,2015年,全國31個省(區、市)要全面啟動這一工作。2020年,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基本建立,所有新進醫師從事臨床必須全部通過規範化培訓。屆時,各級醫療機構均不能聘用未經過規範化培訓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臨床工作。
  以前培訓化療飲食兩極分化
  目前製冰機出租,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有一套完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比如美國,一名醫學院畢業生從院校畢業後,想要成為醫生,起碼要經過三關:首先通過一次全國性考試,並面試申請醫院,獲得住院醫師的機會,其次是為期3—4年培訓,最後通過執照考試,成為一名合格醫師。
  中國是為數不多尚未建立這一制度的國家之一。多年來,學生從醫學院畢業後,並沒有microSD全國性的統一、規範的畢業後教育,只是在工作崗位接受所在醫院的培訓。
  “培訓制度、內容、水平因單位而異,地區間差異懸殊。既缺乏嚴格培訓制度,也缺乏統一考核認證。因此培訓出來的醫師水平參差不齊。”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司副司長王辰說。比如,同一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如果一個三甲醫院,一個進入鄉鎮醫院,幾年之後,兩人業務能力可能就會有天壤之別。進了三甲醫院的畢業生,會接受高水準的培訓,醫療水平會得到明顯的提升。比如從上世紀20年代北京協和醫院在全國最早探索開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培養出一大批臨床專家。在基層醫院的,往往一進門就被固定在某個崗位,接觸的病種單一且重覆,醫生水平也受到局限。事實上還存在另一種情況:醫學生受聘進入三級醫院,儘管會接受住院醫師培訓,但由於缺乏有效競爭機制,實踐中往往存在以“高學歷代替臨床水平”的現象。
  “多年來,中國醫學教育只輸送合格的畢業生,卻沒有提供合格的醫生”,2月1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巴德年在上海的一次交流會上直言。
  王辰認為,改革後不論學生分配到什麼醫院,接受的都是標準化培訓,這有利於各地醫療水平的均衡發展。
  七部委發文啟動改革
  南都記者註意到,今年1月16日,國務院七部委聯合公佈《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這項針對數十萬醫學畢業生的改革已在全國鋪開。
  按照《指導意見》要求,“5+3”將成為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主要模式,即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原則上培訓基地以三甲醫院為主,其他三級醫院和二甲醫院作為補充。培訓期間,住院醫師需按內科、外科、全科、兒科、精神科等不同專業方向進行,主要在臨床科室輪轉,著重提高直接面對病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訓結束後,進行統一標準的考核,合格者獲得全國統一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也就是說,學生一畢業,不管未來去哪,先接受幾年強制性培訓,而這幾年是一個醫生掌握臨床技能的定型期。同時,不是只有進大醫院才有機會得到高水準培訓,到基層衛生機構也會得到這樣的培訓。
  按規劃,2015年,各省(區、市)要全面啟動這一工作,2020年,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基本建立,所有新進醫師全部接受規範化培訓。
  2月1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在上海召開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親自出席,相當於為推行這項制度改革作全國性的“動員”。
  當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帶隊各地醫院負責人以及媒體前往上海瑞金醫院“取經”。2010年,瑞金醫院已率先成為全國改革試點醫院之一。
  根據制度設計,醫學院畢業生必須先接受培訓基地醫院的規範化培訓,考試合格後才能上崗從醫,一畢業就當臨床醫生的模式不復存在了。
  改革借鑒“上海模式”
  事實上,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已明確要求建立“國家層面”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2010年前後,北京、浙江、天津、四川等多地開始試點,截至2013年,已有27個省份開展了類似的改革探索。
  綜觀各地的試點,“上海模式”備受各界推崇。所謂上海模式,是指“統一准入、統一模式、統一考核”,從事臨床工作,本科、碩士、博士分別至少培訓3、2、1年後,才可以參加全市統一的住院醫師培訓結業考試,考試合格後才有資格接受各級醫療機構的聘用。培訓期間,學生們還享受與在職醫師同等的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障。這筆錢由政府、培訓醫院和用人單位共同分擔。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上海50所培訓醫院,累計招收住院醫師8373名,經過培訓,2493名住院醫師取得合格證書,累計就業2460人,總體就業率達98.7%。
  就瑞金醫院的數據看,2010年至今共有215人完成培訓,除了35%獲聘瑞金醫院,其餘流向其他各級醫療機構。其中,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完成培訓63人,除兩人回原籍外,其他全部進入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新一輪醫改要求“保基本、強基層”,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並提出90%的病都能在縣域醫療機構解決。然而目前患者普遍對基層醫院信任感不足,同時由於基層醫院與三級醫院水上的差距,也造成了患者過度向大醫院集中的問題。從上海模式看,通過規範化培訓,提高包括基層醫生在內的整體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並通過政策導向,加大對全科醫生等短缺人才的培養,亦有利於緩解當前的醫改難題。
  南都記者註意到,七部委推出的改革《指導意見》也借鑒了上海經驗,要求各地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以保證培訓的成本,地方政府對培訓基地和培訓對象給予必要補助,中央財政再通過專項轉移支付予以適當支持。
  不過,就此前已開始試點的情況看,多數省市缺乏相應的人事、財政支持,而且不同地區之間培訓水平差異大,難以保證培訓質量。此外還有培訓對象和培訓醫院動力不足等問題。
  2012年11月,深圳多家醫院鬧起醫生荒。有媒體分析,原因是此項改革使得醫生培養成長周期拉長。此外,一些畢業生覺得改革增加了不確定。比如,按照上海的做法,住院醫師先參加培訓後再就業。這意味著去哪家醫院,要等到培訓後才能確定,由於缺乏對未來的預期,由此帶來焦慮。此外一些地方,住院醫師培訓期間還面臨工資待遇、戶口、培訓成本等諸多問題。
  此項制度改革須協調多個部門,比如發改委、教育、財政、人事等,能否在全國順利推行,仍需看地方的情況。2月13日啟動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發言中,要求各單位要在回去後“立即動起來”,推動地方政府積極性。
  上海瑞金醫院一名參與改革的專家對南都記者表示,這項制度改革或許在短期看不出效果,“但七八年以後,你會看到新一代醫師的臨床診療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這是一件利在長遠的好事”,她對南都記者表示。 南都記者 龍玉琴  (原標題:醫學畢業生培訓3年 考試合格後方可從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02afls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